深度体验甘肃悠久历史文化品质 大力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报送单位:节会与宣传推广科 发布时间:2023-03-17 16:56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从现代旅游业发展看,历史文化资源对人类具有很强的远程吸引力。故宫、八达岭长城、兵马俑、莫高窟等重大历史建筑遗迹,常年吸引大量中外游客到访,从而为目的地带来交通、住宿、餐饮、商品等综合消费。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客源,特别是国际旅游客源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游客仅到访重要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停留在目的地的时间很短,消费也有限。要拉长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需要在现有可观赏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综合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从长远发展考虑,要从全省范围统一规划布局,在正常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单体微调、局部调整和区域布局等多种有效措施,不断增加观赏性强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此吸引大规模的国内外游客来我省观光考察旅游商务等并延长停留时间。实现这一目标后,甘肃省文旅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将占到13%以上,成为支柱产业。整体提升全省历史文化品位,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整体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品质

我省城市历史文化厚重,西汉时期的天水、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地名沿用至今;以明代嘉峪关关城命名的城市地名,边塞特征的历史沧桑感浓郁;从远古走来的兰州、庆阳、平凉、定西等城市地名让人回味无穷;秦昭王二十八年建立的武都道,虽然现在是陇南市武都区的地名,但人们至今对武都地名记忆犹新;白银地名来自明洪武年间的白银厂,等等。甘肃各地的名称早已为城市建设定了基调,但遗憾的是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并未明显反映出来。

今后的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通过持续努力调整建设,使全省各市州和县区城市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历史文化风貌,使城市整体具有远程吸引力,成为中外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大量游客的到来,为全省各地带来大规模综合消费,文旅对各行业、各领域的带动性必然显现,也必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实现甘肃省城市历史文化品质整体提升,使城市整体成为有远程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城市汉文化风貌为主的历史文化品质。我省城市在汉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出现的名人多,城市名称来自汉代的也比较多。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都是西汉时期的名称沿用至今。因此,全省历史文化应以汉文化风貌为主。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里强调全域汉文化风貌,绝不是众城一面,还是要根据本地区突出的历史文化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嘉峪关关城、景泰永泰古城是明代军事要塞,保存完整,具有很高知名度,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应考虑以明代为主,但对当地的汉代和其他历史时期的建筑、遗址等,应完整保护利用。

我省市县城市都应在中长期城市发展规划中,专题对城市历史文化风貌进行规划。按照规划,充分利用旧城改造的过程和新城区建设,因地制宜,一处一策,通过不断的对旧城区微调式和新城区整体性建设,逐步使城市呈现出历史文化风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城市每一处的历史文化风貌的改造,都要精益求精,出品就是精品、就是品质,绝不能粗制滥造。对主干道两侧的建筑,利用外立面改造装修的机会,对楼顶和外立面进行汉代建筑特点的微型调整改造,这样的改造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每一处都要认真研究分析,改造的建筑与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要相互对应。要由专家组制定改造方案,听取专业部门意见,分步实施改造,逐步使主干道两侧汉历史文化风貌显现。城市背街小巷也是改造重点,充分在旧城区、危房、棚户区等建设项目改造中,充分考虑历史文化风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背街小巷的改造要更加引起高度重视,既要充分考虑民生问题,又要突出历史文化风貌。通过改造,使城市背街小巷呈现出一街一景、一巷一文旅古镇的画卷,街景与商业经营有效融合。历史文化风貌小街小巷吸引游客到访,游客的到来又必然带来餐饮、住宿、购买等消费,城市的小街小巷实际成为了风格各异、历史文化风貌浓郁的景区,形成文旅产品的功能,长久带来的综合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城市的广场、公园、剧院、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等,也要在改造、扩建等过程中,相应地对建筑外观进行历史文化风貌改造,丰富内在历史文化内容,增强观赏性,为广大中外游客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观赏产品,使其成为城市文旅产品之一。

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城市汉文化文创产品。在旅游业的综合消费收入中,旅游商品的收入占的份额较高。据有关媒体报道,发达国家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的40%-60%,可见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分析。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包括各个方面,文创产品自然是重要的方面,它从其产品的造型和工艺,反映出其历史文化的特征,是显示城市整体历史文化风貌的延伸,能够更加深刻地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各地都应设立历史文化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我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历史变迁过程。城市的各类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民俗文化馆、文物旅游景区、开放的历史遗址遗迹等,首先要在研发文创产品方面起牵头作用。学习北京故宫等单位在文创产品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的经验,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制定文创产品发展规划,分步组织实施,逐步研发出一批具有以汉文化为主的文创产品投入市场,受到游客喜爱。文化旅游企业应将研发生产销售文创产品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重点,深入研究开发。文旅企业开发要注意专业化水准,要组织专业力量,学习成功经验,深度研究我省汉代历史和各历史时期,特别是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努力研发出一批具有以汉文化为主甘肃特征的文创产品投入市场,逐步受到游客青睐。要充分发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由各级文旅部门非遗专业处(科)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组织非遗行业协会、非遗产品生产工坊、非遗传承人等,研发一批历史文化特点浓郁的非遗文创产品,投入市场,受到游客喜爱。

博物馆、旅游景区、文旅小镇、剧院、影院、夜市等应设立文创旅游商品专店(柜),为广大游客提供文创旅游商品服务。旅行社企业应把我省文创旅游商品介绍,纳入导游讲解内容。通过文创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增强我省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中外游客在省内深度体验旅游。鼓励城市广大群众研发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定期举办展示评比活动,奖励优秀文创产品,激发群众的积极性,研发出更多优质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受到游客喜爱,促进文旅综合效益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着力培育发展具有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文艺作品。紧紧围绕以汉文化为主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出一批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对于树立一个地方整体的历史文化品质,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关文艺单位在创作文艺作品时,应突出我省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题材,特别应创作在甘肃发生的金戈铁马、鼓角铮鸣、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例如霍去病征战河西走廊的历史事件,东汉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等在甘肃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前秦符坚在平凉誓言平定西凉等事件等等。只有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具有强大震撼力,对全省形成浓郁的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风貌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重点要下功夫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培育发展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电影电视作品。我省有关影视单位在立足自主培育发展影视作品的基础上,应将着力点放在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影视单位,在我省考察研究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资源,省内有关单位应主动参与,通过共同研究创作等多种方式,创作一批具有浓郁甘肃历史文化特征的影视剧。重大历史文化题材和甘肃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对于中外游客了解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他们来甘肃考察、观光、投资,促进国内外更多文旅等市场主体落地甘肃,必将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培育发展更多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美术行业协会组织应积极引导本行业领域,不断创作推出具有我省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绘画、书法、雕塑、工艺、建筑、篆刻、摄影、设计、新媒体等。通过不断推出的美术作品,潜移默化地营造浓厚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氛围。

培育创作一批具有甘肃特征的历史文化题材的剧目。有关单位、省内艺术院团应积极研究我省历史文化资源,制定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剧目创作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创作出一批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我省高山草地、雪山冰川、大漠戈壁、黄土高原等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的历史文化剧目。以各种形式的演出,特别是针对广大中外游客的演出,使游客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甘肃史诗级历史文化底蕴,形成强烈的远程吸引力,保持来甘访客持续增长。

不断推出以汉文化为主的历史文化美食街区。历史文化美食街区问题与城市风貌建设紧密相关,关于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述,不再对文化风貌街区进行叙述。重点对美食街区的美食如何突出历史文化特点进行分析。地方有关部门应对美食街区的美食经营统一进行规划和组织,组织本地区非遗美食和有历史文化特点的美食进入美食文化街区。需要注意的是,要优中选优,同样是非遗美食,但制作者差别较大。当地烹饪行业协会应全面调查了解本地区民间餐饮情况,选出一批优秀非遗美食和有历史文化特点的美食进入街区经营,形成街区各有特色的美食文化经营特征,尽可能避免重复,形成很强的吸引力,吸引中外访客纷至沓来,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感受当地浓郁的历史文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建设经营历史文化美食街区,应充分考虑民生需求,既要优中选优,也要鼓励创业,尽力安排有需求者进入,合理布局安排,增加群众收入。

二、整体提升农村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

农村地区是整体提升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改造,农村地区相对轻松,这是因为农村的现代化建筑少、老旧房多,需要改造,而改造为提升历史文化风貌提供了机会。我省农村地区历史文化风貌改造提升,村委会应统一规划组织,应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对本村每一栋房屋、每一条道路、每一块农田及河流、湖泊、林地、桥梁、沟渠都要进行详细登记,一处一处研究,一处一处制定改造提升计划。改造提升应根据群众房屋改造计划和道路、河流等公共项目建设计划,统筹考虑,把农村历史文化风貌改造与群众自己的房屋改造、村里公共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一处一处改,逐步改造成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美丽乡村。为此,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古村落要完整保护利用。我省农村地区有较多保存较好的古村落,虽年代不一,但从各自特有的风貌看,表现出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反映出特有的历史文化特点。古村落要按照文物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严格保护,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古民居进行加固改造,这项工作必须在文物部门指导下,制定严格的保护加固方案,并经文物部门审核通过后,才能实施。通过科学地加固改造和环境整治,使古村落观赏性增强,旅游观光的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成为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二是文旅村镇要深入细致再提升。我省各地在充分利用农村地区旅游资源,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逐步改造建设了一批文旅(村)镇,这些文旅村镇对当地发展文旅产业,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带动作用。但总体看,这些文旅村镇特色并不鲜明,表现在村民房屋基本上是现代建筑式样,现代化小广场、柏油或水泥路、小卖部等。这里强调突出特色,并不是一定要复古,而是村镇呈现出质朴、宁静的环境,自身就形成文旅产品。因此,文旅村镇的每一处建筑,在需要进一步改造时,村委会要主动跟进,和改造住户认真商议改建方案。应引导改建户尽可能用黑色石材建墙,不用现代式门窗,屋顶尽可能为古式大屋顶。这样的成本不一定高过现代式建筑。对于村里道路、溪流、湖泊、渡口小型桥梁、办公场所、小型广场、小卖部、学校等,也应统筹规划,以古朴、祥和、宁静的目标一处一处进行改造,通过不懈努力,使整个村庄形成产品,受到游客喜爱。

三是普通乡村也应逐步改造提升。全省整体提升历史文化风貌品质,当然包括普通乡村,并不是说有一批文旅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就大功告成了。省内任何一个乡村行政组织都应关注本村历史文化风貌改造,要根据住户翻建改造、新建、加固改造等机会,逐户做计划,一户户改造。在改造中应注意与当地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如庆阳北豳、义渠古文化,陇南仇池国古文化,天水伏義古文化,定西秦长城文化,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的古边塞文化风貌等历史文化风格元素,在乡村改造中充分反映出来,呈现出各乡村风格各异的历史文化风貌并形成文旅观光产品。普通乡村在逐步做好乡村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应将增强农田林地的观赏性,作为重点认真进行规划和组织。借助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平整连片的大面积农田林网。村委会和有关种植合作组织积极引导,种植品种首先考虑农民收益,其次就要考虑种植面积大、观赏性强,例如广大游客喜爱的大面积的油菜花、藜麦、鲁冰花等。同时还要考虑游客观赏所需要的道路、临时停车、观赏、拍照等。

要大力培育发展非遗文创产品。我省农村地区以非遗为主的文创产品非常丰富,庆阳义渠村的国家级非遗基地、省内众多非遗工坊、文创产品生产都在农村地区,这说明大力发展农村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非遗文创产品大有可为。这一发展方向既能使广大农村地区群众就地实现增收,又能够从丰富的非遗文创产品中反映出本地乡村的历史文化风貌。农村地区发展非遗文创产品,应在行业协会的组织下,认真研究本地区历史文化,如张掖黑水国遗址文化、敦煌悬泉遗址文化、临夏马家窑和齐家文化等,通过深入研究,研发出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创产品,受到游客喜爱,实现我省农村历史文化风貌对广大游客远程吸引力增强,非遗文创产品和特色农家餐饮、民宿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整体保护全省自然资源原生态风貌

我省雄浑壮美的雪山、冰川、草原、戈壁、沙漠、河流、高山等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风貌融为一体,相互交映。因此,整体提升全省城市、乡村的历史文化品质,必然要整体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原生态。保护好自然生态,也是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品质的重要方面。当然,保护原生态说起来简单,但在实际工作中问题很多,也非常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矛盾是长期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保护好自然生态所带来的无限价值是我们都能认识到的,有了普遍共同的认识,这些问题在发展中久久为功,还是能够因地制宜、一项项解决好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保护好山脉的原生态。我省山脉众多,著名的山脉有祁连山、阿尔金山(本省境内党金山口约100公里)、马鬃山、河西走廊北山(合黎山、龙首山)、马衔山—兴隆山、积石山—太子山、阿尼玛卿山、西倾山、岷山、陇山等。这些山脉与我省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历史上发生的许多事件与省内知名山脉有关。我省自然山脉是整体提升历史文化风貌的组成部分,而完整保护好自然山脉的原始生态,就是最好的保护和体现我省的历史文化风貌。因此,能够不开的矿山,尽最大努力不进行开采,确需要开采的要运用先进的技术,以外科手术式方法,打开很小的微创面,在井下开矿。各类单位不要在山脉原生态区建永久性建筑。山间公路能够通畅、有安全防护设施、有停车区和观景台即可,不必要修建等级公路。山上山下都不要大面积修建住宿、餐饮建筑。游客在山脉旅游观光后,应返回附近城镇住宿餐饮,这也是保护山脉自然生态的需要。自然山脉不应人为隔离为若干景区,而整体为国家公园。通过一系列完整的保护措施,使我省自然山脉长期保持原始生态,成为中外游客喜爱的美丽自然景观。

二是保护好江河的原生态。我省江河也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省内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内陆河流域,每一条河流都与古代先民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文化烙印下深深的留影,在历史长河中奔流不息。例如,白龙江,古名羌水,古代因两岸住着氐羌民族而得名。黑河,古水名称弱水,由于水道水浅或当地人不习惯造船,而不通舟楫,古人往往认为水弱不能载舟,故称弱水。距离张掖市西北12.5公里处的黑水国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相传西汉以前,匈奴移居这里,划疆为小月氏国都,因当地人称匈奴为黑匈,故称黑水国。在黑河下游还有西夏时期的黑水城遗址,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类似带有浓郁历史文化的古河流在我省各地静静流淌,生生不息。和山脉原生态一样,保护河流完整的原生态,我们同样能获得“金山银山”。因此,我们的所有河流,尽可能少建水电站、水库,让生态水最大程度的自然流淌。不在河流上修建水上项目,不建或少建沿河的景观工程,城市内河两岸建设水景休闲设施,外观尽可能古朴,尽可能不用现代化建筑材料。工业、餐饮等服务业远离河流。通过各方面持续努力,逐步恢复我省众多江河原生态风貌,从远古走来的江河,必将永远滋润万物,为我们带来享之不尽的幸福感。

三是保护草原戈壁沙漠等自然地理环境。我省境内的草原、沙漠、戈壁等自然地理环境风格独特,看到这些人迹罕至、沧桑悲凉的地理环境,使人联想到了古人的边塞诗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联想到汉大将军霍去病在河西走廊英勇征战,大败匈奴气壮山河的场景;联想到丝路驼铃声声所带来的中西方文明发展,历史见证了西汉与西域的交往和交流。我省境内所有的自然旷野,无不浮现着历史文化的映像,因此,保护好自然地理环境,就展现了它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我省甘南草原、祁连山草场等,应重点在有组织减畜上做深入细致的工作,保护草原就是保护江河的涵养源,就保护了草原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了草原自古以来的历史文化风貌。我省沙漠戈壁集中在河西走廊地区,保护其自然生态环境,重点是要减少人类经济活动,这方面情况非常复杂,这里不再逐个分析。需要强调的是,各有关方面都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把保护原生态放在首位,尽最大可能减少在原始地理环境区的建设项目。良好的原始地理环境必将丰厚地回报我们。

经过不懈努力,我省大地呈现出的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品质,将带动文旅产业链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壮大,并有力带动各行业领域的发展,大格局的文旅产业链必将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孟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