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赋能乡村振兴路径思考

来源: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报送单位:节会与宣传推广科 发布时间:2023-06-21 15:13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召开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经验交流会,会议要求要着眼焕新乡村风貌,更好发挥文化建设培根铸魂作用,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要着眼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化建设。办好乡村文化文艺活动,创作推出一批乡村振兴题材的优秀作品。要着眼培育发展动能,发挥文化赋能优势和旅游带动作用。促进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好利用好农业遗迹,传统村落等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提升农村非遗传承保护水平等,学习理解这次会议精神,研究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措施,提出以下思考意见:

支持农村公共文化场馆建设

这次会议提出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化建设,理解这个要求就是农村要和城市一样,也要逐步实现公共文化体系建立健全,从县域的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看,县城是完善的,但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县城的公共文化设施也不可能具有辐射全县农村地区的功能。因此,需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合理布局,逐步实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比较健全完善。

一要纳入发展规划。地方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将本地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建设资金,明确实施部门和配合部门,逐步在农村地区合理布局建设一批文化场馆,满足农村地区群众对优秀文化的向往。在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布局既不能面面俱到,也要有覆盖性,文化场馆应根据农村地区历史文化、乡土风情、民俗文化、田园风光等综合条件,适合建设什么场馆,就建什么场馆,不搞千篇一律,千馆一面。规划要充分指导文化场馆的建筑设计风格,突出当地农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风情、农业生产等综合情况,设计出符合当地实际文化风貌厚重、乡村风情浓郁的优秀建筑,成为旅游观光地标。同时要在规划中指导好场馆内容和布局,突出专业和特色,使其具有吸引游客到访的功能,不搞现代化建筑或千馆一面的建筑。

二要多方给予支持。地方政府应将文化场馆纳入编制单位,解决好工作人员编制、经费等。文旅部门要解决好申请国家免费开放费事宜,能够纳入免费开放费的文化场馆,尽可能纳入。在此基础上,积极研究申请设立省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费,在省级层面给予农村地区文化场馆更有力的支持。农村地区建设开放的农耕文明博物馆、民俗文化馆、水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相关部门都应主动关心,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有利于对本行业的宣传,有利于本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给予政策支持,特别是补助资金支持。

三要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经营农村文化场馆建设,建设农村地区文化场馆,繁荣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仅靠政府力量还不够,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关心、支持。地方政府应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民营经济投资经营文化场馆。需要强调的是,民营经济投资经营农村地区的文化场馆缺乏专业性,有关部门应给予投资建设类型、建筑设计、场馆内容布局、市场化营销等方面的指导,使其成为良性循环的市场主体,鼓励更多民营经济投资农村地区文化场馆,在繁荣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的同时,成为吸引游客的乡村旅游活动新地标。

引导非遗工坊产业化发展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甘肃省脱贫攻坚中发挥了有效作用。如: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庆阳香包绣制,设立庆阳香包绣制非遗工坊,通过积极与市场对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电商+博物馆的产业模式。创办扶贫车间,开设淘宝店铺,通过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实现产值600多万元,解决了近百名农村贫困户和200名大学生就业,辐射带动农户就业4000多家。肃南萨尔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裕固族服饰,设立裕固族服饰非遗工坊,开发出的萨尔玛绣包、萨尔玛骆驼、萨尔玛12生肖钱包、尧尔娃娃件等非遗产品受到游客喜爱。从以上案例看,非遗工坊在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的效力明显,应积极引导促进其产业化发展。

一是引导产业化发展。如果在农村地区,一家一户生产经营非遗工坊,势必在产品的转化、设计生产工艺、市场销售等方面缺乏技术指导,难以取得规模效益水平,有关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说明,非遗工坊只有公司化运行,才能实现产业化发展。地方文旅等有关部门应积极主动引导,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成立专业化非遗产品经营公司,公司把一家一户的非遗工坊组织起来,统一专业化设计,分类生产制作,统一展示销售,才能够取得规模效益水平,才能解决农村群众就业、收入等重大问题,需要关注的是,非遗公司必须做实,无论是优秀领头人 专业设计、生产销售团队,资金等,都要做实,使公司切实发挥出优秀的组织作用,带领众多非遗工坊不断提升非遗转化产品的水平,持续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化发展。

二是引导文创工作室发展。要鼓励引导各方专业人员,在我省非遗发展势头好的农村地区创办文创工作室,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因为非遗产品的转化设计是核心要素,关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仅靠本地力量显然不够,因此,当地非遗协会组织,要主动为创办文创工作室营造良好环境和便利,吸引各方非遗专业设计人员在本地落户,在此基础上,加强非遗工坊和文创工作室的紧密对接,形成转化、设计、生产、销售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三是加大支持力度。非遗工坊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在解决农村群众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但前期发展困难比较多,需要各方面给予支持。文旅部门对非遗传承人保护有扶持经费,但很有限,不足以推动非遗工坊产业化发展。各级文旅部门要深入研究,申请设立促进非遗工坊产业化发展基金,给予非遗工坊较大力度的资金支持。各有关部门也应根据非遗工坊与本部门的业务关系,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要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使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促进田园综合体形成产业化体系

从目前国内田园综合体的特征看,主要表现在以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特色村落、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完善生产、产业、经营、生态,服务和运行的功能体系,实现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形成依托农田、村落、水系、山地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带,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升级版,这一业态克服了仅依靠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单体产品模式,极大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内容,产品的吸引力更强,游客停留时间更长,带动产业发展更加有力,综合效益水平更加显著,发展田园综合体,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形成观光休闲体系。甘肃省乡村旅游产品大多是单体观光产品,如古村镇型、传统村落型、油菜花田园风光型、风情小镇型等,很少有衔接很好的集田园、山林、水域、村落、小镇、体验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这里强调田园综合体并不是要大拆大建,而是对农村地区可观赏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综合体不一定局限在一个村或一个镇,可以在更大范围,不需要有行政区划的意识,而是将有观赏性的乡村旅游资源有效组合在一起,需要关注的是,各功能区的可进入性要舒适优美,自然连接。沿线区间交通工具、标识系统,讲解,停车观赏区、环保卫生间、餐饮、购物、休息区等设施和服务要配套,形成田园风光休闲产业。

二是形成农产品产业体系。田园综合体其中的风情小镇,是以当地优质农产品为主题的特色风情小镇。重点是以风情小镇为依托,充分利用风景如画的小镇风情,吸引游客到访,在游览小镇和田园风光、传统村落等乡村景观的过程中,发现购买当地优质农产品,并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销售及深加工的产业链。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农产品为主题的风情小镇,这里的农产品一定是纯天然、无污染、高品质的,只有这样的农产品,才能保障风情小镇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形成当地农产品的产业体系。

三是形成文创产品产业体系。前面讲到了非遗工坊转化文创产品的问题,非遗文创是民间工艺的一个类型,农村民间工艺的范围很广,涉及农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非遗是民间工艺发展到高超技艺的写照。例如:我国藏族地区的锻造技艺、草编技艺,藏饰服装制作技艺等,都是民间工艺发展到高超技艺水平,而成为非遗传承保护技艺。之所以谈这些是想说明,农村地区文创产品范围很广,非遗转化产品是最突出的类型,但不是全部。因此,农村地区的文创协会,文创工作室等组织,要善于发现农村民间的优质工艺,帮助工匠设计产品,指导提升制作技艺,使文创产品更加增强市场竞争力,产品的效益水平更好,形成农村地区文创产业体系。

四是形成餐饮住宿产业链。田园综合体中美丽的田园风光,古朴的传统村落,绚丽的风情小镇,必然吸引经营商、游客的到访,而访客的到来,必然引发特色餐饮,民宿的逐步增多。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又会促进种植,养殖、加工、建材、设计、建筑施工、运输等业态的发展,形成产业链。需要指出的是,田园综合体发展餐饮、住宿业,不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具体内容,要避免千篇一律,千店一面,农村旅游餐饮、民宿协会组织,要主动承担起组织引导作用,使每一处餐饮、住宿都体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情,游客体验后记得住这里的乡愁。

综上所述,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措施远不止这些,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深入分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寻找出更多赋能措施,更有力的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文/孟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