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学术研讨会发言摘编

来源:甘肃日报 报送单位:节会与宣传推广科 发布时间:2023-07-01 15:14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编者按 6月18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代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畅谈学习体会,积极为推动甘肃省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现将部分发言内容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促进文旅资源转化 加快文旅强省建设

甘肃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接合部,自然资源丰富独特,文化瑰宝璀璨夺目,红色文化弥足珍贵,具有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特点。如何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势,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旅游强省转变,是推动甘肃省文化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发挥文化资源优势

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体现和见证,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丝绸之路沿线是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区,以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麦积山石窟等为核心,以丝绸古道文化线路为经,以沿线南北地区为纬,以沿线的重要城市为文化开发的节点,用一线串珠的方式,整合、配置、开发境内的各类文化资源,把丝绸之路甘肃段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名副其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黄金段。

黄河干流甘肃段全长913公里,但黄河流域面积广大,甘肃所在的黄河上游谷地和渭河、泾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各支流流域,所孕育的地质奇观、生物化石、始祖文化、文化遗址、农耕文化等,都是黄河上游文明的历史见证。打造具有地域特征的黄河文化产品,积淀深厚而又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为甘肃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提供新动能。

丝绸之路从东南向西北,黄河水道自西南向东北,丝路与黄河交汇带来的文化汇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它既是甘肃文旅产业的资源依托,也是甘肃文旅产业提升的重点方向,传承这笔文化遗产需要让其“活起来”,将其意义通过创造性转化得以拓展丰富。

释放文旅平台动能

甘肃目前所拥有的两大国家级文化平台,一个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个是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要聚焦文化平台建设,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创新。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内向型的,注重挖掘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把优势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按照 “一带三区十三板块”总体布局,坚持以文化建设引领区域发展,以丝路文化、历史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促进华夏文明活态利用和创新发展,形成“片区支撑、点段牵引、连线整合、系统推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形成重点展示园、主题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互为支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体系。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是外向型的,围绕“推动文化交流,共谋合作发展”主旨,助推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共同发展。文博会以文化的方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面提升甘肃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促进文化企业在境外开展文化合作,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开发文化消费产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进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进出口贸易基地建设,促进丝绸之路文化创意服务贸易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把握发展战略机遇

甘肃是长城、长征、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省区。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要以整合省内长城沿线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以战国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线路为主,建设长城文化发展带,重点建设已有较好文化和旅游基础、也有较大发展空间的敦煌汉塞和嘉峪雄关两区,同时重视具有独特价值、开发前景可观、联动效应较强的山丹、临洮、景泰、华池四个片区,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示范区。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整合省内长征沿线的文化资源。突出长征文化主线,打造会宁胜利会师、南梁革命根据地两大长征文化片区,对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岷州——洮州会议和两当红色革命等纪念地建设保护,打造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文化地标。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根据黄河甘肃段的区位特点,以黄河干流为经线、以重要支流为纬线、以流域城市为节点,构建“一带五廊六区多点”空间布局。“一带”指黄河甘肃段干流区域流经甘南、临夏、兰州、白银四市州,重点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五廊道”包括大夏河、洮河、湟水、渭河、泾河五大黄河支流文化廊道;“六区”分别指黄河首曲为核心的黄河上游生态文化区、以史前文化遗址为核心的中东部大遗址保护区、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现代都市文旅融合区、以陇东黄土高原为核心的农耕文化传承区、以会宁会师和南梁革命根据地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利用区、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为核心的文明互鉴展示区;“多点”即包括黄河支流各区域形成的各类特色景观点。

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几乎涵盖了甘肃全境,在甘肃境内呈现出交叉分布的状况,三者的建设既有各自侧重的一面,也有相互交杂相融的一面。在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相互协调和多方协作,将甘肃建成有机融合、开放共享、协作共赢的文化发展新高地。

打造多维度业态选择

文化旅游提速。依托省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质,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经济带。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两条产业链,推进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推动文化遗产旅游、文化主题酒店、特色节庆展会等提质升级,打造旅游服务品牌,以优质服务提升文化和旅游综合竞争力。

宣传推广提升。全方位、多角度加强文化旅游宣传,以省级媒体为中心,统筹用好各类媒体平台,线上线下结合,并持续发力,打造文旅宣传矩阵。拓展宣传交流渠道,通过赴外宣传、举办节会活动、组织各类文化主题活动等形式,多措并举做好文旅宣传,激发文化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制作多语种的甘肃宣传专题片、纪录片、短视频和特色文化产品,推进甘肃故事和甘肃声音的全球化表达。

演艺影视提质。推进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演艺界先进的运作模式,积极推进文艺展演与旅游结合,开发旅游演出市场。在鸣沙山、崆峒山、麦积山、黄河三峡等主要景点积极打造旅游演出,在临夏、甘南、肃南等民族地区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演出,让高品质的旅游演艺助力文旅深度融合。

产业园区提档。加大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支持力度,引导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健康发展,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等区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充分释放文化产业与空间集聚共生的效应。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激发区域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潜力,培育具有创新活力和集群效应的文化空间。(文/兰州大学教授、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常务副会长 彭岚嘉 


以深化调查研究助推文旅产业发展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当下,甘肃省各地认真落实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推动文旅强省建设,也离不开高效高质的调查研究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甘肃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全省文旅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命题。如何认知文化旅游资源?文旅产业发展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甘肃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文化旅游产业如何更有效促进甘肃省居民增收致富?文旅产业在甘肃省实现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什么样的角色?……回答好新时代文旅命题,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必须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深入文旅产业基层和一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摸清甘肃省文旅产业发展的基础,准确研判文旅产业发展趋势,掌握甘肃省文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才能精准、科学地谋划甘肃省文旅强省建设。

摸清家底,做好全省文旅资源普查工作。正确认识、全面了解全省文化旅游资源总体概况,盘点自身生态、文化、资源、区位优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旅资源普查专业技术性强,从全国试点省份的先行先试经验来看,普查过程投入大、时间长。因此在深入开展文旅资源普查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厘清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概念,明确真正能够纳入普查范围的资源,一定是那些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对游客产生旅游吸引力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其次需要确定全省单体旅游资源普查试点,通过开展单体资源普查探索经验,建立全省首批优品级资源名录。再次,作为资源保护、产品开发、规划编制和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文化旅游资源普查工作需要积极布局整体设计,要做到“应普尽普”,全面调查,不留死角。

加强新时代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命题、新问题的研究。目前,文化旅游产业界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缺乏深入有效的调研情况,决策有时以经验性意见为主,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要加强对新时代甘肃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和新命题的调查研究,如文旅强省建设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文旅强省建设如何加快高质量发展、文旅强省建设如何促进居民增收致富、文化旅游发展如何更好与改善城乡面貌相结合、文化旅游强省建设的甘肃标准和路径、甘肃省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维度等,不断提高文化旅游行业干部的决策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加强甘肃省文化旅游实践问题调查研究。设立专项基金,针对甘肃省文化旅游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如开展全省文化旅游行业职业岗位状况调查,启动全省文化旅游人力资源提升计划;开展甘肃省休闲市场调查,大力发展甘肃省休闲经济;开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甘肃实践调查,形成一批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甘肃实践案例;开展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甘肃实践调查,推广一批文化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甘肃实践示范;开展当地居民和游客对“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形象认知调查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市场调查,有针对性地开展更有辐射力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宣传推介;调查研究全国和甘肃省文化旅游平台载体运行情况,打造更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平台载体;关注旅游安全,开展甘肃省景区景点旅游安全风险调查,确保健康平安出游;开展文化旅游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情况调查,加快推进甘肃省文旅产业标准化建设。(文/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梁旺兵)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担当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形成;从建立新中国后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不断开辟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局面。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的奋斗史、开创史。当下,在全党和全国人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的前提下,我们更应该坚定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坚持守正创新。在思想文化建设上,坚持走自己的路,绝不等同于封闭保守,相反,这是一种源自充沛的文化自信的积极进取的开放姿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以“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同时,面对国内国际新形势、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守正是基础,创新是关键。我们要立足于技术变革下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文化理念,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内容形式创新,不断焕发中华文化的生机活力。

秉持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不同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相互建构,这是人类文明在传承发展上的基本样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明确提出,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实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结合,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不断地“拿来”,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精华时,也在不断地“走出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文/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肖安鹿


推动甘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实现新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不仅事关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也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向品质化迈进,同时还要有更多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2022年8月1日施行)的颁布实施,彰显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法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比较低,优质文化服务资源比较短缺,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与国家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服务供给主体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不高,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滞后;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普遍缺乏创新创意人才等,这都是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制约性短板。

进入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生态,坚持文化为民惠民,从品质化发展、高效能发展、智能化发展、精准化供给等方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实现新跨越,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谱写甘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华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突出政府主体责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新供给。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精准识别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提高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主阵地作用,促进全民阅读发展,共建书香社会、书香陇原。不断创新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持续加大符合农村群众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提升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服务质量。挖掘和活化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禀赋,鼓励打造、升级村史馆、乡史馆、乡贤馆。开展特色乡村文化活动、节日民俗活动,推动历史名镇名村业态提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重点镇(乡)”的创建和发展,激发乡村文化的原动力、原创力和生命力,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提升数字文化服务新能级。建立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统筹推进文化大数据体系、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优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细化、智能化。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持续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度。继续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充分释放多元主体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动能,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共同参与、协商的“交互理性”的制度框架,完善社会主体参与的准入、退出和评价、激励机制,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体,提升文化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

激发公共文化发展新动能。根据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的需求不断推动融合发展,特别是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服务功能空间创新,坚持“城市客厅”建设理念,努力形成优质均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创新拓展公共空间,营造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充分发挥节庆活动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旅游功能,深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合,开辟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主客共享的文旅服务场景。(文/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俊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