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发现与命名地——临夏州广河县半山遗址

来源:临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报送单位:节会与宣传推广科 发布时间:2023-03-01 09:29 浏览次数:
字号:
收藏

遗址简介

半山遗址位于临夏州广河县齐家镇魏家咀村瓦罐咀的东侧台地上,南邻八洋沟,西接瓦罐咀,西北至西疙瘩山,东至庙儿咀,东西长约1000米,西北宽约300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处于被沟壑切割成的各个小山顶上。它是以马家窑半山文化类型为主,兼有齐家文化的复合型聚落遗址,是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的命名地。1963年2月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9月被甘肃省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作为广河县仅有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广河县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考古发掘

1924年,半山遗址由瑞典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发现,他发掘了几座未经扰乱的远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彩陶,并在边家沟发掘了一座被称为是半山头人的墓葬。1945年,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来到这里做田野调查,在魏家咀附近阳洼湾的齐家文化墓葬填土层中发现了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片,便在层位关系上明确了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的早晚关系,首次明确了马家窑文化早于齐家文化,纠正了安特生在分期上的错误。1958年7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半山遗址进行了首次调查。1961年10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进行了复查。1972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文物队进行了复查。1982年,临夏州文物“四有”工作组进行了复查,并成立保护小组。1987年9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文物普查队再次进行了复查。多次普查结果显示,该遗址是一处典型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聚落遗址。

出土器物

半山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在广河县的以半山二期为主,其文化呈现出明显的自身特征,逐步达到成熟阶段。出土的彩陶以繁茂致密为特色,丰富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显得豪华壮丽。它们制作精美、质地优良、纹饰繁复,为马家窑文化制陶工艺之高峰。出土的人头形罐盖,集塑、雕、绘三法于一体,整个头部以人工捏制而成,雕有眼鼻嘴,棱角分明,设计合理;表面绘彩层次分明,疏密适度,用简单的色彩在额头上绘出了皱纹、眼睑、鼻梁和胡须,以浓重的色彩在脖颈绘上了四条宽带纹相间三条窄带竖斜纹,肩部还有两条宽窄不同的带纹和一条宽带锯齿纹,塑造出远古广河先民的形象。同时,半山遗址也发掘出土了一定数量墓葬。墓葬包括土坑墓、石棺墓和木棺墓三种类型,埋葬方式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早期多二次葬,晚期多一次葬。葬式早期多仰身直肢葬,晚期多侧身屈肢葬。随葬品一般较少,少数墓葬有大量随葬品,开始出现贫富分化现象。男女在随葬工具方面种类不同,男性墓多随葬石斧、石锛、石凿等,女性墓多随葬石、陶纺轮等,反映出男耕女织的劳动分工。

遗址价值

半山遗址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代表性遗址,该遗址规模大、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来源、去向、年代、分布、演变分期、文化性质、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与周边地区其他考古学文化关系等诸多问题的重要遗址。同时,它地处东西文化交汇地带,是从东北到西南的一个南北过渡地带,是古代文化交流的重要地理节点。半山遗址的发现及相关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家窑文化在早期文明演进过程中走过的不同路线,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再者,半山遗址出土了各类遗物,其中出土的陶器中彩陶比例较高,器形多样、造型宽厚、纹饰繁密、陶质精细、图案精美、线条规整,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它作为广河县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丰富广河县、临夏州乃至甘肃省的古代文化内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