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千年花儿 甘肃临夏“石榴籽组合” 共唱民族团结
乐队“石榴籽组合”部分成员合影。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供图
本报讯(作者 艾庆龙 张婧)在甘肃临夏的排练室中,乐队“石榴籽组合”成员沉浸音乐创作。电吉他与二胡旋律交织,成员们在传统与现代唱法间探索,以沙槌点缀节奏,巧妙融入流行元素,让古老的花儿在磨合中重焕生机。
他们执着创新的花儿,是临夏极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民歌。源于明代以女性喻花的民歌,2006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多民族同台共舞
花儿“基因重组”有新声
2019年,怀揣着对花儿的热爱,汉族、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的8位成员走到一起,成立了石榴籽组合。组合名字别有深意,石榴籽组合队长马路曼回忆说,起初大家想取“小青杏”这类地域特色名,可后来发现,不同民族因花儿相聚,恰似紧密相依的石榴籽,便有了如今的名字。马路曼认为,这个名字,更象征着各民族在文化传承时的紧密团结。
音乐专业科班出身的27岁汉族小伙乔锋,是石榴籽组合编曲,他在保留花儿核心韵味的基础上融入流行元素。歌曲前奏加入合唱,二胡、电吉他、沙槌等多种乐器齐鸣,为花儿带来全新听觉体验。在题材上,也不局限于传统“谈情说爱”,而是将视野拓宽至家国情怀、民族团结等主题。
乔锋认为,传统花儿曲令单一,有固定风格,而创新花儿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让流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而不显得突兀。
马路曼母亲年轻时创作的花儿传统曲调,经组合改编成花儿歌曲《回家乡》。在马路曼看来,各民族成员的参与让这份对家乡的情感更加深厚多元。
石榴籽组合成名曲《尕老汉》改编自临夏小调,创作时成员们围坐一起,分享现代音乐灵感与古老花儿故事,将传统与现代音乐手法融合,推出后广受好评。
临夏州民委主任王景海表示,组合成员虽来自不同民族,但从创作时的灵感碰撞,到演出时的配合,每个环节都彰显着亲如一家的情谊。
古老民歌多元联动
文旅“路线优化”有新颜
随着《尕老汉》等歌曲的传唱,石榴籽组合声名渐起,演出从临夏本地走向四川、山东等地,收获了“莫西子诗”等音乐人的认可。在天水麻辣烫走红网络时,他们街头演唱花儿,独特旋律与感染力吸引大量游客,现场水泄不通。
不过,创新之路布满荆棘。一些传统花儿歌手质疑他们加入过多流行元素,使花儿失了原味。对此,东乡族成员马伟表示,创新并非抛弃传统,而是让花儿契合当代审美。大家也多次深入乡野,向传承人取经,力求保留花儿的核心特色。
2024年12月,石榴籽组合尝试以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形式在网上传唱花儿,在线观众最多时5万多人,拓宽花儿的网络传播路径。
“2010年,剧团加挂甘肃花儿剧院牌子,传承创新花儿是责任。”临夏州民族歌舞剧团团长黄丽萍称,多民族组合形式体现民族大团结,除石榴籽组合,还新成立了以乐器演奏花儿的石榴花组合,进一步丰富传承形式。
临夏州文旅局局长马建霖表示,花儿是连接各民族情感的纽带,承载着当地历史与民俗。当地将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开发特色文旅线路,让游客赏景的同时感受花儿文化魅力。